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9篇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9篇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1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2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使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依托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首次脱离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在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新成就。
一、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努力追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继承的使命担当。
脱贫致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共同主题。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产力水平和物质供应能力持续提高,但贫困和贫富分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加剧,直接威胁世界各国的平等、稳定和持续发展。2010年阿拉伯的春天运动,突尼斯、埃及、也门等国家陷入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的困境,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家也进入战争泥潭,主要社会原因是贫困和贫富分化问题。作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受到贫富分化的种族歧视、新冠疫病的三重冲击,成为了撕裂的国家。
回顾数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大同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梦想。在大同社会,每个人都爱别人,每个人都受到全社会的爱。在大同社会,商品其用,人尽其用,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在大同社会,每个人的政治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和贵贱的区别,每个人的经济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大同社会自孔子提出以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无处不均。
土地改革思想,到康有为《大同书》对世界大同的憧憬,还有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大同主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可歌可泣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新社会,为消灭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团结并带领全体人民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在党的正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953年,为毛泽东首倡。毛泽东直接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泽东始终坚持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为全党普遍接受,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但是,在实践中人们把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于共同富裕,带来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得共同富裕成为空中楼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求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概念由此与社会主义的进程紧紧联在了一起,共同富裕的理论得到了升华,共同富裕的实践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对共同富裕这一全新的认识,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带来了中国经济奇迹时代。
沿着小平同志开拓的改革开放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步推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对于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也做出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保障下岗工人再就业,并逐步建立起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为了缓解东西部发展的失衡,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解决了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二十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发展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了一个重大成果。
纵观上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探索和实践,共同富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道路越来越宽广,为新世纪中国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入新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伴随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如何更好地消除贫困和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考验。
面对全新发展局面,中国共产党两任总书记不约而同把眼光聚焦在农民身上。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建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扭转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持续加剧的发展趋势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动形成合理有序列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落实科学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方法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制订了“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政策。2004年至2007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活环境的财政投入。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取消农业税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6年,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彻底被取消,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解放,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轨道。除了取消农业税,国家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
遵循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扶持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焕发老工业基地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支持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发展。支持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党中央要求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覆盖全社会基本保障体制初步建立,共同富裕的措施更加多样化,社会公平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人们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富裕充满了现实的希望。
2.推动共享发展,实施精准扶贫,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两个百年发展目标要求,其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其中,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享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消除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鲜明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结束不到一个月,中央就紧接着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下,党中央、国务院政府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从而为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辉映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兑现了党对亿万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脱贫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三、继往开来,接续奋斗,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需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描绘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2035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以共同富裕为底色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望新征程,前方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则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项历史性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我们需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必将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
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1.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
国民收入及财富的初次分配中,必须解决好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两者间的比例问题。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两者之间具有跷跷板效应,此高彼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收入增幅相对过大,居民收入增幅相对过小,后者年均增幅甚至不到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未来,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减缓政府收入增长,加大为劳动者及小微企业减负增收力度,从而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在国民财富中占比。
2.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
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工资收入具有相对刚性,转移性收入规模小且不可控,经营性收入并不适用,对既有财产进行运营是唯一可能较快实现财富升值的路径。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为56.08%、17.19%、8.43%和18.31%。工资收入占据大头,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后者只有美国居民的一半左右。未来,需要积极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创新思路。许多地方由政府兴建保障房出售给中低收入群体,使得相当一批中低收入者获得了房产增值带来的家庭财产增值,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在农村地区,建议加紧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流转,提升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
3.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需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序衔接。对于多数脱贫地区,要设立一定年限的过渡期,实行过渡期内“四不摘”,确保脱贫不脱帮扶、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监管,持续推动脱贫攻坚问题动态清零,防止脱贫不稳定户不返贫。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就业,鼓励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3
烦恼和快乐是人生的两颗种子,在心田播下那颗种子,那颗就会发芽长大。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青年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优秀作文精选三篇。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4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作为阔勒吐克村的扶贫专干,通过近期对上级脱贫政策的学习思考,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如何认识精准扶贫: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二,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三,如何从自身出发,带头扶贫攻坚: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5
作为一名建行青年,我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建行将继续坚持"三大战略",顺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落实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金融科技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普惠金融和住房租赁双轮驱动,互相支撑,共同发力。以数字化转型带动金融改革,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目标,以金融担当助力打开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通道。
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创新打好“裕农通”、善融商务等系列“组合拳”,做大消费扶贫,做好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善融商务等平台,使城里资源下得去、农村产品上得来、外来产品接得住,运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力促浙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金融服务共同富裕实现新突破。
青少的我们充满朝气与活力,是初生的太阳,是五月的花海,是未来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力军,要为谱写浙江省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奋斗。青年的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世界变化风云莫测,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浙江省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暗流冲击,我们理应紧跟时代,勇往直前,保质保量,在2035年建设全国第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6
“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缘于1979年12月6号,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____时,就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回答了____的提问,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创性地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连普通百姓也能听得懂的奋斗目标。“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邓小平说:“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一直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苦干实干。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小康由人民上升到全民,由生活发展为社会,小康社会的高质量的如期完成被赋予了神圣的结局和不容失败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领域全面和区域全面,对应的新目标是发展协调性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以“五位一体”为主导,同步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民主、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任何一个方面也不能滞后。另外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是长久以来的重点。“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缩小差距,优化平衡。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要全面,照应了新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全面小康。因为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我们要加大力度,保障基本民生。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全面小康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本着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总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创新驱动成效和定型各方面制度等新目标。
总之,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关键决胜时期,我们要一鼓作气,坚决打好攻坚战,立下愚公志,勇于担当,以毕生的决心,昂扬的信心,踏实的专心,投身新的历史进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7
烦恼和快乐是人生的两颗种子,在心田播下那颗种子,那颗就会发芽长大。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党课主题讲稿: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致辞时强调了,新的征程上,着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享发展成果,增进共同富裕,既是一项经济问题,也是一项政治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起来,同时在富裕起来的过程中避免两极分化。这是坚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跨过1万美元,不能算世界上的富裕国家。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世界排名并不低,收入差距较大。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拓展是当前及今后的硬任务。增进共同富裕,不是走向平均主义,以财富的平均程度来衡量,而是走向人的现代化,以群体性的能力差距缩小为标志。只有围绕人来做文章,才能找到增进共同富裕的钥匙。
一、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国家完美地解决这次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指包括财产、收入在内的物质财富生产与分配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拓展的基本趋势。
不要以为社会的物质生产与分配在一定期间合意了,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也就自然实现了。这是一种确定性思想、线性思想的认识。物质生活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体如今人的主体性、创立性与文明性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不等于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自然提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是人自身发展上的平等机会,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基本平等仅仅是一项手段或实现路径。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历史告诉我们,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历史上的“社会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和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密切有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追求生产增长,解决人的生存所需(吃饱穿暖),可以视为增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偏离就会越来越大。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防止的最大公共风险就在于物质财富发展中人的异化,也就是说,人被物质财富支配,而不是人支配物质财富。
增进共同富裕和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项长期愿景目标。不能简要地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指标。
二、增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逻辑
从世界历史来看,增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一直是困在效率和公平的冲突之中。在两极分化的年代,均贫富曾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从农民起义到工人运动,无一不是从分配上做文章。从生产成果的分配到生产条件的分配,反映出社会革命的深度、广度与烈度。这都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路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思维、从中国现实出发的现代化公路。我国要转向人本逻辑,这和中国共产党坚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维高度吻合,和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战略高度契合。人本逻辑的要义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创立性与文明性,形成新的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发展逻辑(人的发展—物质发展—人的发展),以替代物本逻辑下的发展公式(物质发展—人的发展—物质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手段、要素,改变为发展的着力点与根本点。
三、增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
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到社会整体中来考虑。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
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次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从整次社会来看,只是为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立出一项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的人获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能力来自于社会消费过程。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到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和收入无关。
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与创立条件的过程。消费包括私人消费与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满足每一项人的基本消费,达到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项人获得基本能力。
国民基本能力普遍提高,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效率和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增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和公平、做“蛋糕”和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与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
四、增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实际来看,人的发展既受制于经济,即财产与收入问题,更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分治状态。
从改革来看,我国虽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改革的进展并不全面,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共同富裕。这体如今以下三次“二元”上。
一是所有制二元。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作为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尽管在公共开支上、投资上不再局限于二元所有制,但土地市场、住房市场是二元的,以及人的社会身份是二元的,农民不只是户籍身份,还有集体经济成员身份。城乡分治就是以二元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宅基地、农民住房、森林等产权制度改革试图在突破二元所有制带来的制约。
二是经济二元。这次概念是指传统落后的农业与现代先进的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通过市场化、工业化过程可以逐渐消除。但我国的经济二元结构不只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
三是社会二元。在所有制二元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身份、基本权利的二元结构。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的社会因素,也是社会分配中形成群体性差距,进而形成能力群体性差距的社会根源。群体性的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也会因此而形成。
这三次“二元”问题,从发展的底层逻辑上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推动。
五、以改革的办法增进共同富裕
增进共同富裕,是坚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的目标,是走好中国公路的一项基本标志。但此事急不得,也等不得。急不得,在于共同富裕首先依赖于发展过程,包括物质发展与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等不得,在于实现双循环相互增进,拓展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等,都依赖于共同富裕的边际改善。
群体性消费差距的缩小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如何形成合力,以及既拓展短期的内需,又提高人的能力,转变社会预期,至关重要。其中,形成和能力、创新创业与就业有关的良好的分配预期,更是关键。社会的再分配预期需要淡化,人人参加、人人奋力的初个分配预期需要加强。
从人的平等发展需要出发来推动各种改革,需要抓住以上三次“二元”结构来完善顶层设计,把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各方面改革关联起来。只有形成关联,整体设计才能找出着重与分出轻重缓急。板块式的改革往往各自为政,使得改革协同、系统集成的要求难以落地。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基础上,从”十四五”开始,要开好局、起好步,扎扎实实地朝着共同富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理论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发展历史。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迈出新的一大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其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今年年底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全部实现脱贫、未摘帽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做大“蛋糕”。共同富裕是通过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新发展阶段更需要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用新发展理念浸染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终整体上提升高质量发展。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综合国力更加强大,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分好“蛋糕”。“不患寡而患不均”,分好“蛋糕”的实质是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要大力拓展民众收入及财富的增量渠道,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缩小城乡差距。“十四五”规划建议对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现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只有将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中去振兴,才能从全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在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篇9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栏目最新:
-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心得体...2023-12-12
- 大学生共同富裕心得体会范文锦集8篇2023-12-10
- 心得体会:学习共同富裕个人感悟2023-05-07
- 共同富裕结合家乡论文1500字(10篇)2023-05-02
- 共同富裕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2023-05-02
- 2023年关于企业推进共同富裕调研报告【...2023-04-29
- 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启示对大学生3篇2023-04-29
-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心得体会500字(全文)2022-09-26
- 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怎么做9篇2022-05-20
- 大学生如何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11篇2022-05-20